



近日,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通報了2021年度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成效評價結果,中國電科連續第三年獲評最高等次評價。
在四川敘永、在陜西綏德、在青海達日,鄉村特色產業逐漸發展壯大,當地群眾收入大幅增加,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……定點幫扶地區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,更是對中國電科主動擔當作為,積極履行幫扶責任的最大褒獎。
黨組靠前指揮 骨干奔赴一線
中國電科黨組堅持以上率下,多次深入幫扶一線調研指導工作,強化幫扶工作組織領導,不斷健全幫扶工作機制,持續打造“橫向到邊、縱向到底”的幫扶工作格局。
中國電科黨組注重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廣闊舞臺,堅持以選派掛職干部為抓手,持續將政治過硬、年富力強、德才兼備的青年骨干選派到脫貧地區掛職工作,鍛煉服務人民群眾本領。入戶走訪、產業項目調研、基礎設施勘察……村民家中、產業基地、田間地頭,處處都留下了幫扶干部的足跡,他們用真情和汗水堅守在幫扶一線,展現著電科人的責任與擔當。
發揮科技優勢 實施數字鄉村“四新工程”
建設數字鄉村不僅是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環節,更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。
中國電科堅持產業發展為引領,充分依托自身技術和渠道優勢,圍繞數字鄉村信息基礎設施、鄉村治理、產業發展、惠農服務四大領域,大力實施以數字應用新平臺工程、數字治理新驅動工程、數字服務新模式工程和數字賦能新生態工程為重點的“四新工程”,筑基礎、提能力、促發展、惠民生,著力打造具有電科特色的數字鄉村試點示范區,邊試點、邊總結、邊推廣,探索有益經驗,發揮示范帶動作用,助力定點幫扶縣全面提升鄉村數字化能力,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。
充分利用掛職干部專業技能優勢,策劃獼猴桃水肥一體化智慧農業,助力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、提升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;繼續開展“智慧達日”二期建設項目,提升數據信息的整合覆蓋、分級管理、統籌利用和互認共享水平,建立一體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和信息處理系統,強化幫扶地區信息基礎建設;積極開展太陽能路燈綠色照明、敘永縣融媒體中心升級改造等工程建設,著力推動科技賦能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和基礎設施建設,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供技術支撐。
夯實幫扶基礎 壯大特色產業
中國電科以前期投入的特色農牧業、種植養殖基地等幫扶項目為基礎,繼續鞏固“平臺+散養”綠色肉牛養殖和杜仲訂單式林業等項目,繼續加大幫扶資金投入力度,完善全產業鏈支持引導措施,加強產業后續培育,幫助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,幫助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、提質增效,著力打造科技農業、智慧農業、品牌農業,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,切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,增強幫扶造血功能。
2021年,項目參與分散養殖的脫貧戶實現戶均增收6000元,村集體經濟實現銷售收入1500萬元,利潤超100萬元,在瀘州市名列前茅;杜仲訂單式林業項目為村集體獲得100萬元收入,有效帶動當地389人平均增收2570元。
創新幫扶新模式 開拓振興新局面
2021年,中國電科立足行業優勢,堅持創新幫扶方式,開拓了幫扶新局面。
建立培養專業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,針對定點幫扶地區基層干部和脫貧群眾,持續加大培訓力度,開展基層干部、中小學教師培訓和校企共建職高技能人才培養等培訓項目。同時針對農業發展困境,有計劃地開展鄉村振興政策法規、農牧業新業態、數字農業等專題培訓,培養一批致富帶頭人、專業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,進一步增強脫貧地區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。
“科技小屋”是中國電科教育幫扶的一大特色,2021年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,邀請集團首席科學家、專家現場授課,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知識的渴求。同時,開創“智志雙扶”新模式,與復旦大學等高校開展校企聯合、定點支教等工作,建立“校企聯合幫扶支教點”,推動優秀大學生到脫貧地區開展智力幫扶工作。
消費幫扶是帶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,中國電科整合內外資源,持續加強消費幫扶力度,確保穩中有升,并發揮專業化優勢,幫助提升消費幫扶產品品質,持續挖掘“烏萌好?!钡忍厣r產品品牌內涵,打造品牌亮點,不斷提高區域性消費幫扶產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。
此外,中國電科心系幫扶地區的民生建設,多措并舉補齊短板。根據定點幫扶縣所需,加大在醫療、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,繼續開展“同舟工程救急難”專項,持續實施“北斗新合?心電儀”“互聯網+健康”“羊羔花”殘疾兒童康復救助等項目。